第1章 瑯邪王氏
關燈
小
中
大
建康,烏衣巷。
隨著記憶一天天恢覆,王瑯每日沈思的時間也越來越長,逐漸陷入看樓起思樓塌,視紅顏如白骨的哲人境界。
她這一世托身的人家是東晉初年的瑯邪王氏,勢位如日中天,被時人稱為“王與馬,共天下”,即不僅與作為帝室的司馬家並稱,還超越帝室,列於司馬家之前。
這當然是極危險的情況。
權力壓倒皇室的強臣史不絕書,能得善終者百中無一,家族一榮俱榮,一損俱損,往往隨著當權者的身死而被清算族滅。王瑯投身的這戶人家雖然是當軸士族,並與後來崛起的陳郡謝氏一起作為頂級門閥綿延到南朝末年,人稱衣冠王謝,但生於亂世,即使出身頂級門閥也常有性命之憂,只是一舉一動影響力更大而已,因此王瑯自從記憶逐漸恢覆以來便在積極地尋找出路,鉆研亂世生存之道。
這日午後,王瑯手持一本入潢麻紙裁成的賬冊,坐在東窗前按頁翻閱。
賬冊上用小楷工整記載了家中各類收支積蓄,每一條每一筆都是她親筆書寫、經過她親自核實,可以真實全面地反映家中當前的財政狀況。
前幾頁是家中房產、田產與歷年收受積累的藏品,譬如魏晉兩代書法名家的字帖、東漢斫琴師傳世的古琴、經史子集雜存的幾車竹簡、前朝蔡侯監制的秘劍兵械……或是家人珍愛之物,或具有特殊意義,不會輕易買賣流動,因此被王瑯記在最前。
後幾十頁是她想到要記賬以來家中所有收支明細,金、銀、珍珠、鑄幣作為利於運輸攜帶的現金流按月記錄匯總,谷物、布帛之類亂世中更重要的硬通貨單獨記賬,方便買進賣出,及時處理。
總體而言,除了長兄娶妻那一年開支較大,賬本裏的明面資產基本隨時間呈遞增趨勢,以常理評估,算得上十分健康。
然而……
“山山這般沈思神態,倒與丞相思考家國大事有幾分相似。”
熟悉的聲音帶著調侃從身前傳來,王瑯循聲擡頭,見一名白領黑衣的青年從前院行經廊下。陽光透過庭園裏栽種的扶疏竹枝打在他身上,讓他本就清俊的容姿更添幾分風致,宛如靜夜裏的皎皎明月。
她眼前一亮,當即合上手中的賬冊丟到旁邊,快步走過去迎接:“阿兄!”
來人是王瑯這一世血緣上的二兄王允之,如今年方弱冠,尚未出仕娶親,因此與王瑯這個待字閨中的幺妹相處頗多。
史書裏記載他自幼聰明機警,大抵並非虛言,王瑯許多不受常人認可的想法都在他的縱容協助下實現,兄妹之間積攢了越來越多的共同秘密,感情也日漸深厚,近乎無話不談。
見是這位兄長外出歸來,王瑯頓時有了可以商議的對象,拉他到窗邊坐下敘話:“阿兄來的正好,我想使人往山陰買地,阿兄覺得如何?”
王允之微微愕然:“往山陰買地?”
王瑯點頭:“眼下正是種豆的季節,倘若阿父明年外放,這時候先把土地置好,明年春耕便會省力許多。房屋營舍也要派人先搭起來,臨時租不見得能租到合適的。”
“如我未曾記錯,阿父已經回絕過丞相了,山山如何斷定阿父仍會外放?”[1]
所謂丞相,指的是東晉初年的名相王導,王家當軸地位的奠定人。
晉朝動亂多,官制也時常變化,王導如今領司徒之職總覽朝政,時人提起王導,往往以王丞相或王司徒代替。
王瑯的父親王舒與王導同輩,彼此是堂兄弟。在重視宗族關系的晉朝,這份關系算不上近親,但也不算疏遠。只是隨著形勢變化,王瑯父親的官位越升越高,逐漸成為宗族裏僅次於王導的第二號人物,並且是王氏目前唯一有善於領兵名聲的藩鎮人才,多次擔任軍事重鎮長官,朝中與地方都認為他做事明達純熟。即使受到王敦謀反案的影響,被帝室排擠,然而身處亂世,善於領兵必定會被倚重,他依然算王家手中一張緩急可用的王牌,在朝中的官位也升到尚書仆射,與相府的走動不可避免變得頻繁。
親戚之間來往次數多了,王瑯對這位丞相的了解不再浮於紙面,同時也獲知了許多只流傳於機樞高層的內幕消息。
“阿兄對我有什麽好裝的。”她挑了下眉毛,“丞相做說客的功夫,這幾年我們見的還少嗎?他既鐵了心要阿父外放,總有辦法教阿父心甘情願同意,無非時間早晚而已。既然註定要成行,早一日打算便多一分餘地,何必拖到政令下達,白白浪費時間。”
王允之眼睛裏露出很淡的笑意,算是默認了她的判斷,同時用手指輕輕點了點她的臉頰:“尚未赴任,便先忙著求田問舍?”
兩晉士人說話崇尚微言大義,也喜歡引經據典。“求田問舍”的典故出自離晉朝不遠的三國時代,是劉備用來批評許汜的話語。原話大意是說,許汜空有國士的名聲,卻在天下大亂,大家希望他救世的時候整天忙著求購土地與房產,言論沒有值得采納的。
雖然劉備批評的重點在於許汜的才能配不上他的名聲,辜負了眾人對他的期望,而不是批評求田問舍這一行為本身,但後人引用這段典故,多半是用來諷刺一個人只知謀求私利,缺乏志向。
只是王允之眼中並無批評責備之色,更多的是對親人的關懷與提醒,因此她既不生氣,也不慚愧,光明磊落直言回答道:“求田問舍,民生所需。既要用人,焉能不急人所急,想人所想。”
王瑯的邏輯簡單樸素——既然晉人推崇清廉的操守,鄙薄求田問舍的行為,就說明求田問舍仍然是社會上大多數人的追求需要,畢竟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根本沒必要去特意推崇。
想要用人為自己辦事,空談理想或用形勢逼迫都不是王瑯喜歡的方式,她要的是互惠互利,提供一個為他人更快實現夢想的機會。確認大多數人仍然要為田產和房舍終日奔波,賣身賣命,她就把田產房舍都準備好,提供給願意跟隨效力的同路人。
王允之得到她的回答,卻沒有立刻接話,而是對著她微微走神。
直到王瑯忍不住用自己的手覆上他的手,想要出聲詢問,他才猛然警醒,因練習騎射而磨出一層薄繭的手回握住她的手,用平常的神情笑道:“山山看丞相與阿父都看得極準,我亦以為阿父終究拗不過丞相,最遲明年就會被外放,防備京師兵變,然而有件事山山卻忘了考慮。”
王瑯仔細觀察他的神色,看不出任何異常,這才放下心,奇道:“什麽事?”
“阿父如今已經拒絕了丞相的外放任命,私下卻派人到外放之地大肆購置田產屋舍,山山覺得外人聽說之後會作何想法?”
王瑯被他說得一楞。
她習慣性將自己看作經濟獨立的成人,為自己的行為決策負責,卻忘了她如今換了身份,以晉人的標準來看還未成年,做出的任何決定都會歸於她父兄。真要派人去山陰置辦田舍,那她父親就成了說一套做一套的小人,無論怎麽解釋都會被視為沽名釣譽,實打實的弄巧成拙,還不如不要做。
但王瑯與這個兄長相處日久,很了解他的性格,知道他不會輕易把問題拋給別人,於是絲毫沒有要另作打算的煩惱,抱住王允之的手臂搖了搖:“我阿兄是天底下最聰明的人,這點小事肯定有辦法解決,對不對?”
“你啊……貫會支使人。”
說到後半句,王允之伸手捏捏她的臉,到底忍不住笑了:“此事確實不難。你去丞相府找王長豫要個人替你跑腿便是,連購置田產的錢都可以省了——只要你找他,他肯定會主動幫你出了這筆錢,不需要你開口。”
王悅是王導長子,表字長豫,在王氏年輕一輩中聲名最高。
王瑯去丞相府常常受他招待,對這位相府長子觀感頗佳,關系也算得上相熟,知道他為人認真細致又謹慎周密,托他辦事基本可以放一百二十個心,不會有辦不好的。
況且由他出面找人,會被視為丞相王導的意思,不僅能使她父親免除名譽受損的風險,還能讓世人覺得丞相仁至義盡,可謂一舉兩得,利人利己的妙策。
王瑯就知道王允之的提議一定不會讓人失望,忍不住拍案叫好,又搖搖頭否定道:“借丞相的名義便夠了,怎麽能讓長豫兄長出錢。”
王允之不以為意:“相府執意要簽的任命,相府出力也是應當,不用覺得欠了他家什麽。你讓他辦了,他反倒更放心。”
王瑯想想也有道理,再加上她判斷王允之應該比她更了解晉人心理,因此點頭認可:“全依阿兄所言,我這便寫信給長豫兄長約他時間。”
作者有話說:
[1]魏晉南北朝對父母親族的稱謂多種多樣,考慮王氏家族地位,父母與謝氏同用阿父、阿母。《南史·謝晦傳》:“晦女為彭城王義康妃,聰明有才貌。被發徒跣與晦訣日:阿父,大丈夫當橫屍戰場。奈何狼籍都市?”
[2]王導稱丞相應當在鹹康四年,朝議依漢朝舊例罷司徒之設,以職權歸於丞相,王導由司徒改拜丞相。不過漢魏有時也以三公稱丞相,這裏為了行文方便,默認用丞相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隨著記憶一天天恢覆,王瑯每日沈思的時間也越來越長,逐漸陷入看樓起思樓塌,視紅顏如白骨的哲人境界。
她這一世托身的人家是東晉初年的瑯邪王氏,勢位如日中天,被時人稱為“王與馬,共天下”,即不僅與作為帝室的司馬家並稱,還超越帝室,列於司馬家之前。
這當然是極危險的情況。
權力壓倒皇室的強臣史不絕書,能得善終者百中無一,家族一榮俱榮,一損俱損,往往隨著當權者的身死而被清算族滅。王瑯投身的這戶人家雖然是當軸士族,並與後來崛起的陳郡謝氏一起作為頂級門閥綿延到南朝末年,人稱衣冠王謝,但生於亂世,即使出身頂級門閥也常有性命之憂,只是一舉一動影響力更大而已,因此王瑯自從記憶逐漸恢覆以來便在積極地尋找出路,鉆研亂世生存之道。
這日午後,王瑯手持一本入潢麻紙裁成的賬冊,坐在東窗前按頁翻閱。
賬冊上用小楷工整記載了家中各類收支積蓄,每一條每一筆都是她親筆書寫、經過她親自核實,可以真實全面地反映家中當前的財政狀況。
前幾頁是家中房產、田產與歷年收受積累的藏品,譬如魏晉兩代書法名家的字帖、東漢斫琴師傳世的古琴、經史子集雜存的幾車竹簡、前朝蔡侯監制的秘劍兵械……或是家人珍愛之物,或具有特殊意義,不會輕易買賣流動,因此被王瑯記在最前。
後幾十頁是她想到要記賬以來家中所有收支明細,金、銀、珍珠、鑄幣作為利於運輸攜帶的現金流按月記錄匯總,谷物、布帛之類亂世中更重要的硬通貨單獨記賬,方便買進賣出,及時處理。
總體而言,除了長兄娶妻那一年開支較大,賬本裏的明面資產基本隨時間呈遞增趨勢,以常理評估,算得上十分健康。
然而……
“山山這般沈思神態,倒與丞相思考家國大事有幾分相似。”
熟悉的聲音帶著調侃從身前傳來,王瑯循聲擡頭,見一名白領黑衣的青年從前院行經廊下。陽光透過庭園裏栽種的扶疏竹枝打在他身上,讓他本就清俊的容姿更添幾分風致,宛如靜夜裏的皎皎明月。
她眼前一亮,當即合上手中的賬冊丟到旁邊,快步走過去迎接:“阿兄!”
來人是王瑯這一世血緣上的二兄王允之,如今年方弱冠,尚未出仕娶親,因此與王瑯這個待字閨中的幺妹相處頗多。
史書裏記載他自幼聰明機警,大抵並非虛言,王瑯許多不受常人認可的想法都在他的縱容協助下實現,兄妹之間積攢了越來越多的共同秘密,感情也日漸深厚,近乎無話不談。
見是這位兄長外出歸來,王瑯頓時有了可以商議的對象,拉他到窗邊坐下敘話:“阿兄來的正好,我想使人往山陰買地,阿兄覺得如何?”
王允之微微愕然:“往山陰買地?”
王瑯點頭:“眼下正是種豆的季節,倘若阿父明年外放,這時候先把土地置好,明年春耕便會省力許多。房屋營舍也要派人先搭起來,臨時租不見得能租到合適的。”
“如我未曾記錯,阿父已經回絕過丞相了,山山如何斷定阿父仍會外放?”[1]
所謂丞相,指的是東晉初年的名相王導,王家當軸地位的奠定人。
晉朝動亂多,官制也時常變化,王導如今領司徒之職總覽朝政,時人提起王導,往往以王丞相或王司徒代替。
王瑯的父親王舒與王導同輩,彼此是堂兄弟。在重視宗族關系的晉朝,這份關系算不上近親,但也不算疏遠。只是隨著形勢變化,王瑯父親的官位越升越高,逐漸成為宗族裏僅次於王導的第二號人物,並且是王氏目前唯一有善於領兵名聲的藩鎮人才,多次擔任軍事重鎮長官,朝中與地方都認為他做事明達純熟。即使受到王敦謀反案的影響,被帝室排擠,然而身處亂世,善於領兵必定會被倚重,他依然算王家手中一張緩急可用的王牌,在朝中的官位也升到尚書仆射,與相府的走動不可避免變得頻繁。
親戚之間來往次數多了,王瑯對這位丞相的了解不再浮於紙面,同時也獲知了許多只流傳於機樞高層的內幕消息。
“阿兄對我有什麽好裝的。”她挑了下眉毛,“丞相做說客的功夫,這幾年我們見的還少嗎?他既鐵了心要阿父外放,總有辦法教阿父心甘情願同意,無非時間早晚而已。既然註定要成行,早一日打算便多一分餘地,何必拖到政令下達,白白浪費時間。”
王允之眼睛裏露出很淡的笑意,算是默認了她的判斷,同時用手指輕輕點了點她的臉頰:“尚未赴任,便先忙著求田問舍?”
兩晉士人說話崇尚微言大義,也喜歡引經據典。“求田問舍”的典故出自離晉朝不遠的三國時代,是劉備用來批評許汜的話語。原話大意是說,許汜空有國士的名聲,卻在天下大亂,大家希望他救世的時候整天忙著求購土地與房產,言論沒有值得采納的。
雖然劉備批評的重點在於許汜的才能配不上他的名聲,辜負了眾人對他的期望,而不是批評求田問舍這一行為本身,但後人引用這段典故,多半是用來諷刺一個人只知謀求私利,缺乏志向。
只是王允之眼中並無批評責備之色,更多的是對親人的關懷與提醒,因此她既不生氣,也不慚愧,光明磊落直言回答道:“求田問舍,民生所需。既要用人,焉能不急人所急,想人所想。”
王瑯的邏輯簡單樸素——既然晉人推崇清廉的操守,鄙薄求田問舍的行為,就說明求田問舍仍然是社會上大多數人的追求需要,畢竟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根本沒必要去特意推崇。
想要用人為自己辦事,空談理想或用形勢逼迫都不是王瑯喜歡的方式,她要的是互惠互利,提供一個為他人更快實現夢想的機會。確認大多數人仍然要為田產和房舍終日奔波,賣身賣命,她就把田產房舍都準備好,提供給願意跟隨效力的同路人。
王允之得到她的回答,卻沒有立刻接話,而是對著她微微走神。
直到王瑯忍不住用自己的手覆上他的手,想要出聲詢問,他才猛然警醒,因練習騎射而磨出一層薄繭的手回握住她的手,用平常的神情笑道:“山山看丞相與阿父都看得極準,我亦以為阿父終究拗不過丞相,最遲明年就會被外放,防備京師兵變,然而有件事山山卻忘了考慮。”
王瑯仔細觀察他的神色,看不出任何異常,這才放下心,奇道:“什麽事?”
“阿父如今已經拒絕了丞相的外放任命,私下卻派人到外放之地大肆購置田產屋舍,山山覺得外人聽說之後會作何想法?”
王瑯被他說得一楞。
她習慣性將自己看作經濟獨立的成人,為自己的行為決策負責,卻忘了她如今換了身份,以晉人的標準來看還未成年,做出的任何決定都會歸於她父兄。真要派人去山陰置辦田舍,那她父親就成了說一套做一套的小人,無論怎麽解釋都會被視為沽名釣譽,實打實的弄巧成拙,還不如不要做。
但王瑯與這個兄長相處日久,很了解他的性格,知道他不會輕易把問題拋給別人,於是絲毫沒有要另作打算的煩惱,抱住王允之的手臂搖了搖:“我阿兄是天底下最聰明的人,這點小事肯定有辦法解決,對不對?”
“你啊……貫會支使人。”
說到後半句,王允之伸手捏捏她的臉,到底忍不住笑了:“此事確實不難。你去丞相府找王長豫要個人替你跑腿便是,連購置田產的錢都可以省了——只要你找他,他肯定會主動幫你出了這筆錢,不需要你開口。”
王悅是王導長子,表字長豫,在王氏年輕一輩中聲名最高。
王瑯去丞相府常常受他招待,對這位相府長子觀感頗佳,關系也算得上相熟,知道他為人認真細致又謹慎周密,托他辦事基本可以放一百二十個心,不會有辦不好的。
況且由他出面找人,會被視為丞相王導的意思,不僅能使她父親免除名譽受損的風險,還能讓世人覺得丞相仁至義盡,可謂一舉兩得,利人利己的妙策。
王瑯就知道王允之的提議一定不會讓人失望,忍不住拍案叫好,又搖搖頭否定道:“借丞相的名義便夠了,怎麽能讓長豫兄長出錢。”
王允之不以為意:“相府執意要簽的任命,相府出力也是應當,不用覺得欠了他家什麽。你讓他辦了,他反倒更放心。”
王瑯想想也有道理,再加上她判斷王允之應該比她更了解晉人心理,因此點頭認可:“全依阿兄所言,我這便寫信給長豫兄長約他時間。”
作者有話說:
[1]魏晉南北朝對父母親族的稱謂多種多樣,考慮王氏家族地位,父母與謝氏同用阿父、阿母。《南史·謝晦傳》:“晦女為彭城王義康妃,聰明有才貌。被發徒跣與晦訣日:阿父,大丈夫當橫屍戰場。奈何狼籍都市?”
[2]王導稱丞相應當在鹹康四年,朝議依漢朝舊例罷司徒之設,以職權歸於丞相,王導由司徒改拜丞相。不過漢魏有時也以三公稱丞相,這裏為了行文方便,默認用丞相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